法学院秦策教授近两年出版三部著作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9-21浏览次数:10


I.独著:《转型期公众道德需求的司法应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2月版。





简介: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研究中永恒的谜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论者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历史上中国有着悠久的伦理主义传统,浓厚的道德氛围延续至今,在转型期,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则有时会十分尖锐,直至造成社会震荡和侵蚀国家公信力。但这样的特殊场景也为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极佳语境。《转型期公众道德需求的司法应对研究》把握这一时代需求,以现实司法问题为导向,试图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中国语境下的诠释。全书系统分析了转型期公众道德需求的产生机理,包括社会基础、复杂特性、促生因素等方面,细致剖析了在公众道德需求压力之下由于司法能力不足、制度不够完善所导致的司法困境,从理念、模式、方法、叙事、沟通等诸方面设计了司法活动应对公众道德需求的具体路径,对于在司法实务中疑难案件的解决,对个案正义的实现,以及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书系立项于2013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II.独著:《司法创新的文化之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简介:

《司法创新的文化之源》以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线,探索古代司法原则和方法的理论内涵、历史沿革和具体实践,考察其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案件类型变化以及现代司法理论的契合程度,进而提炼具有普适性的理论范畴,展示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功能。本书不是对中华法律文化司法文化的全景式的概念,也不是纯粹法制史的考证式研究,而是力图在中华法律文化与现代司法之间寻求沟通的管道,以传统的优秀文化因素来滋养当下的司法实践,以核心法理范畴的归纳总结为抓手,将其与现代司法实践、诉讼制度结合起来,立足于司法知识的本土资源,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司法法理范畴。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司法过程的核心议题,本书以能够融入当代司法过程的法律文化因素为研究对象,分七章的篇幅进行阐释,以期切实推动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本书系立项于2023年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成果。


III.译著(汉译英):Judicial System in Imperial China, Author CHEN Guangzhong, William S. Hein & Co., Inc. Gerzville, New York & Wells Information Service Inc. (USA) Great Neck, New York, 2024.






简介:

本书译自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的《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原著以司法活动为主线,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概括出古代司法制度的全貌,在法学界被认为一部高屋建瓴之作。叙述风格文白夹叙,典雅文质。原著内容涵盖了自夏商周以来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涉及到大量的专有名词,包括官职、机构、司法制度等,这些术语没有统一的译名。书中还援引了大量的历代法律典籍原文,可借鉴的译文也比较少,总体上具有相当的翻译难度。为此,译者广泛查阅资料,在已有的译法进行细致分析和甄别,既尊重传统译法,又适度创新,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而以意译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力图传达中国古代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专门的法律术语,不仅要考察这种术语所代表的制度,还要考虑其实际功能与当下制度当中的对等状况,同时也要考察这个制度的古今不同,以求精准地传达出对于该项制度的准确理解。W.S.Hein出版社将本书列入了中国法研究专著系列,并收录进入著名的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中的“中国法律与社会”文库 (China Law & Society Library)中,向全球近400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及千万级的个人用户传播,从而最大限度传播中国学术成果和中国优秀法律文化。

本书系立项于2019年12月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果,由秦策教授担任主译,其他译者包括:肖沛权教授(中国政法大学)、Anqi SHEN教授(英国Northumbria University)、Tony WARD教授(英国Northumbria University)和董晓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