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大众传播与法治思考”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01浏览次数:692

3月26号,论谈“穹顶之下——大众传播与法治思考”在我校行政楼1楼阶梯教室拉开帷幕。此次论谈由法学院学术部与人文学院学术部共同主办,邀请了法学院蔡守秋教授、人文学院潘霁教授,共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本次讲座围绕著名前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视频《穹顶之下》展开,两位教授分别从环境法和新闻传播角度分析解读了中国的雾霾问题,这使得同学们对新闻传媒和环境法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傍晚6点,距离讲座开始还有半个小时,白楼一楼阶梯教室已经是济济一堂,此次论谈的关注度可见一斑。6点20分左右,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入场完毕,论谈正式开始。首先发言的是潘霁教授,潘霁教授一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柴静的公益视频代表着新闻传播的转型。教授认为,柴静的公益视频严格来说并不是纪录片,这一新奇观点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潘教授具体分析了柴静视频的突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网络上关于柴静此次发布该视频的动机。在潘教授看来柴静的视频有构造对抗性角色,情感代入感强,细节准确等优点,这种公益大众化的传媒会成为未来新闻发展的潮流之一。
晚上7点10左右,潘教授的讲演完毕,蔡教授开始从环境法治角度分析雾霾问题。一开始,蔡教授就通过大量的数据与事实向同学们传达了中国雾霾形势的严峻程度、雾霾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等信息,让同学们进入理性思考的殿堂。蔡教授作为我国环境法方面的权威专家,向同学们展示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前世今生,仔细讲诉了我国大气防治法的结构、内容、相关概念等,使得同学们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理解更深一层。紧接着,蔡教授提出了像雾霾这种公众公用物悲剧,想要解决必须依靠多方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法律的力量,而法律的力量在于执行,蔡教授认为我国最应该解决的是环境保护法执行不力的问题。
7点40左右,提问环节开始,同学们踊跃提问,涌现出了许多精彩问题。同学们向两位教授提出了诸如新闻传播普遍性未来趋向、雾霾治理软弱怎么办等问题,教授们都耐心地一一做出了解答,赢得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8点左右,提问结束。两位教授在寄语簿上写下来他们对财大学子的殷殷期望。蔡教授提笔写下“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根,以人与自然和谐为魂。”,潘教授则写下了“多听、多问、多想.”的六字箴言。
这次两院共同合办的论谈一次性向同学们展示了多方面的知识启发同学们的多角度思考,也广受同学们的好评,对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