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寻访——红色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第四站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1-10浏览次数:741


围绕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beplay全站 红色法文化系列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20191029日,由beplay全站8名学生组成的“红色法文化寻访小组”来到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蔡元培故居。开始了一段重温历史,寻访红色法文化之旅。

蔡元培(1868----1940),原自鹤卿,后自号孑民,浙江省绍兴人。蔡元培一生历经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时代,不论时移世改,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他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一改中国旧式教育的面貌;他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民主建国的信念,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讲解志愿者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蔡元培的生平,蔡元培的一生都在不停探索如何救国,他从小刻苦攻读课思潮的影响,提倡西学,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开始认识到改革政治必先培养人才,开始他的教育救国之路。他推动了赴法勤工俭学,许多青年在他的帮助之下远赴法国学习和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批青年中的邓小平、周恩来、陈毅等后来都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他彻底打破旧式传统的封建教育,建立起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蔡元培对于近现代法科教育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法科从诞生起就与社会,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晚清至民国法科政治取向更加明显,法科取代科举成为现代求官途径。法科与现实政治的联系难解难分,对于学理的探寻难免会存在隔膜,当时的法科教育充斥着功利主义学风,丧失了对法律思想和精神的把握。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最初主张把法科从大学中分离出去,办成专门的法政学校,后因遭到普遍反对而作罢。“为学问而学问”的现代价值理性,取代以社会职业为取向的工具理性当属蔡元培主张将法科分离出去的根本动因。之后,蔡元培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改造法学的举措,设立了旨在研究学术的法科研究所,内设法律门、政治门和经济门,引进大量优秀师资,注重英美比较法等,更为重要的是,蔡元培把法律教育定为人文教育的四年制,以利于对法律理念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法律职业培训的三年教育,这样的思路显然是为了摆脱狭隘的职业法律教育,把法学置于更为包括的背景之上,全力营造了一种新的学风,推动法科教育的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蔡元培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教会了我们爱国、奉献、自由、民主、权利、平等、科学、创新等思想和精神。从蔡元培先生的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近代中国的法律思想传播之路的艰辛与不易,正是蔡元培对法律教育的这种改造,法学在中国呈现出了新的气象,法学不再是对职业的培训或官员的选拔,而是对法律精神的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史开辟了“人才先行”之路,也为旧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法律思想,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甚至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人 周炜钰

供图人 朱琳琳

视频制作人:朱琳琳


Baidu
map